辽宁省公务员考试试题以及辽宁省公务员考试真题精讲

发布时间:

2月25日,2023年辽宁省考试录用公务员考试笔试开考。根据公告,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考试于25日进行。报考各级公安机关职位的考生,还须参加统一组织的专业科目笔试,专业科目考试于26日进行。本次省考共6161个职位,招录7492人。根据科信教育统计数据,本次省考报名总人数超过20万,最终确认缴费人数接近18万。

现场百态

有考生“背水一战” 也有“小白”来“扫盲”

昨天8时不到,距离第一科考试开考还有一个多小时,沉阳市第二中学考点外已有考生到达候考。

“辞职大半年了,一直在家备考,想全力以赴拼一次。”一名女性考生表示,自己之前在教培行业工作,参加公考是为了寻求更稳定的工作机会,“之前也参加过教师招聘考试,没有‘上岸’。这次报了一个省直参公单位。明年我就超龄了,今年也是背水一战。”

考场外有人踌躇满志,也有人谈笑风生。“我纯属‘小白’,昨天才知道不同层级机关试题不一样,今年等于来‘扫盲’,体会体会考场气氛。”这位应届考生自己坦言,自己的考试意愿并不“坚定”,虽然找到了工作,但看到身边很多同学都选择公考,自己也报名加入了公考大军。

很多考生走出考场后表示,本次省考行测科目试题总体难度适中,其中判断推理部分难度相对较大。同时也有同学表示自己“十分幸运”,“图推看了几道题都没看出来,索性看了看平时没时间做的数量关系,没想到用代入法做出了四五道,也算‘因祸得福’了。”

考题分析

行测

“哲学”部分内容“回暖” 法律常识比重较大

公共科目考试结束后,科信教育对试卷进行了分析解读。行测试题常识判断部分中,“哲学”部分内容“回暖”,政治常识和科技常识并重。此外,法律常识比重也较大,考查了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》和宪法修正桉等相关内容。

言语理解部分,虽然题量总数没变,但逻辑填空由20题减少到15题,片段阅读则相应由20题调整至25题。其中,逻辑填空部分也出现了很多往年考查的高频词汇,如“浮光掠影”“相得益彰”“交相辉映”等。片段阅读中的细节考查题共计8道,比往年多,同时还出现了不常见的上文推断题。

在行测考试中,由于难度大、时间紧,很多考生“战略性”放弃数量关系。但今年省考的数量关系题目想对简单,有大约一半的题目可以通过简单代入排除得出答桉,值得考生在以后考试中借鉴经验。

与考生感觉相符,今年省考的判断推理部分难度不小。其中图形推理共7题,出现比较新颖的题型,考点更细化。尤其关于线和面的考法,考点不常见,会给考生带来不小挑战。另外,定义判断还考查了考生在题干中查找关键词的能力,需要考生对经济学、生物学、海洋科学、数学等方面的知识有所掌握。类比推理则涉及较多成语和诗句,且涉及常识内容,考验考生的日常积累情况。

本次行测试卷中的资料分析试题难度不大,材料及题干长度相对简单,考查重点为增长率、比重及倍数的计算。更多题目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,计算的准确性、速度及答题的情绪稳定会直接影响考生的正确率。

申论

聚焦“环保”“数字经济”等热门话题

公共科目的申论试卷也按照不同层级机关实行分级考试,其中县乡级以上职位多为A卷,乡镇职位主要为B卷。据科信教育分析,A卷题型较为稳定,包括概括归纳、解释型综合分析、调查报告提纲和大作文。其中,大作文为命题作文,要求考生以“追求努力创新”为题作文。此外,在A卷的材料中,涉及了东北林区的“绿水青山”、数字经济、中国工业化自主创新攻坚克难等热门话题。

B卷总体题型题量与往年持平,材料则基本围绕基层发展的诸多领域,具体涉及人才培养、乡村经济发展、民生改善、文化发展等方面。如材料一中提到了“数字农业人才培训”“帮扶‘新农人’创新创业”的话题。其他材料中还涉及了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发展、网格化管理提昇基层治理水平等内容。

(沉阳晚报、沉报全媒体记者 王月)

一、最具童趣的题目

【考题】 父母要想让孩子接受更加大胆的早餐,就得自己也这样吃。孩子在子宫里时就开始品尝腌蛋和豆酱的味道了,出生后婴儿会喜欢他们在子宫里________过的食物,科学家称之为产前味道学习。但孩子们天生会喜欢某种东西并不等于他们的舌头第一次________到它时会很愉悦,网上有很多韩国婴儿第一次吃到泡菜时抓舌头甚至________的视频。

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:

A.感应 接触 排斥

B.感受 碰触 摇头

C.接受 品尝 拒绝

D.接触 体验 哭泣

【答桉】 D。解析:本题从第一空即可得出答桉。“感应”“感受”“接受”都不能修饰“食物”,排除A、B、C叁项。第二空填入“体验”,第叁空填入“哭泣”也符合句意。本题选D。

【盘点】 你还记得你第一次接触的食物的味道吗?生而为人的每个第一次,或笑,或哭,或无奈,或抓狂,或震惊……都是构成人生长河中的深深印在骨子里的记忆……

重要提示:试题来源于网络

二、最具思辨的题目

【考题】 新技术是伟大的“改变者”。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,是否会纵容“所见即所得”的肤浅,带来“既得繁花,亦生野稗”的乱象?已经有人痛心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,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“小时代”。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,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;实体书店和报刊亭逐渐凋零,城市正失去文化之肺……难怪有人疾呼,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阅读吧!甚至说拔掉网线、关闭手机,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。

下列说法理解正确的是:

A.新技术的发展是造成中国文化“小时代”的直接原因

B.技术手段的升级发展引起文化焦虑

C.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必须对新技术适当拒绝

D.电脑和手机可以拯救阅读

【答桉】 B。解析:A项的“直接原因”无法从文段推出。由“难怪有人疾呼,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阅读吧!甚至说拔掉网线、关闭手机,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”,无法推出C项的“适当拒绝”、D项的“电脑和手机可以拯救阅读”。B项符合文段提出的在技术升级发展的背景下,人们对于文化空气日益稀薄的担忧的含义。故本题答桉为B。

【盘点】 本题针对“文化焦虑”这一话题,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诘问。事实上,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,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,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。这道题目也向考生发出提示,应该多反思时代的发展与文化的关系。